《瓦尔纳宝典》笔摘
玩耍时,和比自己更快乐的人在一起
其前提是这种快乐在一定程度上是同频的
广泛尝试,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能让自己进入禅定状态的事
广泛尝试相对容易,真正在尝试中不迷失,找到适合且能专注的事就很不容易了。
人的精力有限,很多你觉得感兴趣的事,只是觉得有趣。尽管如此,即便很少去做,对事物保持兴趣依旧是很不错的事情。
处理冲突的首要原则是,不要和经常参与冲突的人在一起
我对任何不可持续甚至难以维系的事情都不感兴趣,包括人际关系
尽量不要使用电话、日历、闹钟这三个手机应用程序
当我将备用机设置为超级省电模式,只有电话、短信、信息时,我感到世界一阵清净,也没有了续航焦虑(唯一遗憾的就是短信转发不太能用了)。
即便如此,电话和闹钟在工作中也无法脱离,除非不用工作。
看屏幕的时间越长,幸福感越低
反义依然,自从重拾阅读的习惯后,间接地看向屏幕的时间就少了些,生活也更有了乐趣。
墨水屏作为屏幕与纸之间的中间选择,如何才能更大程度的渗透进日常呢?
可持续的路径
将规划告诉朋友,让一改偏见发挥作用
可持续的路径,确定性的需求。知行合一总是很难
为什么不能同时选择两个欲望,因为这样会让人分心 即使追求一个欲望,也已经很难了,平静的内心源于毫无杂念的大脑,而消除杂念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活在当下。(而非一直在想,在纠结)
简单模式———越来越困难
困难模式———越来越简单
救赎靠自己
健康问题是对人生影响最大的问题
现代社会是如何让我们逐渐背离了应有的生活方式的
当所有人都有病时,我们就不认为这是一种病了
瑜伽和冥想很难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许就是,它们只关乎内心,没有外在的价值,属于纯粹的单人游戏
相较而言,散步就容易得多,或许是其广泛的空间性以及潜在的社会性,抑或是与自然走得更近了些。
即便如此,散步很大程度上也是单人游戏,在现实的各种干扰下,也很难达成经常性的活动。
多人游戏提供了一种可能性
正相关性相加
负相关性叠加
人数对活动积极性的影响
人数少时,一个人的影响对是否去活动的结果导向很明显
人数多时,一个人的影响对是否去活动的结果导向不明显,惩罚很低
如何达到正向的平衡
概率、抑或是均衡,一种模型
将初步的思考直接放进Gemini2.5Pro,得到以下
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且普遍的问题。您的观察——关于瑜伽/冥想的纯粹内在性、散步的社会可能性,以及群体人数对个人积极性的影响——精准地触及了人类行为心理学、社会动力学乃至博弈论的核心。
这不仅仅是个人意志力的问题,其背后确实存在一个可以分析的“模型”。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构和重构这个问题,最终找到那个“正向的平衡”。
核心概念解构:一个关于“活动持续性”的模型
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简单的概念模型,决定一个活动能否被长期坚持的概率 P(坚持)
取决于几个关键变量的相互作用。
P(坚持) ≈ (内在回报 + 外在回报 + 社会链接) - (行动成本 + 退出惩罚)
让我们用您提到的例子来分析这个模型:
1. 瑜伽与冥想 (纯粹的单人游戏)
- 内在回报 (高,但有延迟): 这是瑜伽和冥想的核心。它们提供精神的平静、专注力的提升和身体的觉知。但这种回报是“延迟满足”的,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深刻体会,新手很难立即获得正反馈。
- 外在回报 (极低): 练习本身不会立刻产生可见、可量化的外部价值。你不能像展示一件新衣服一样展示你的“内心平静”。这使得它在追求即时反馈的现代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。
- 社会链接 (默认为零): 单独练习时,你与外界没有互动,没有来自他人的监督或鼓励。
- 行动成本 (中等): 需要特定的时间、安静的空间、瑜伽垫等,还需要克服内心的烦躁和杂念,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消耗。
- 退出惩罚 (极低): 因为没人知道,所以今天不练,没有任何直接的、外在的负面后果。
结论: 瑜伽/冥想的等式是:P(坚持) ≈ (高延迟的内在回报) - (中等行动成本)
。在初期,内在回报几乎为零,等式变为负值,因此极难坚持。这是一个典型的 “负相关性叠加” 的开始。
2. 散步 (可单人可多人的游戏)
- 内在回报 (中等,即时): 散步能立刻带来放松感、新鲜空气和身体的舒展感,这种回报是即时的。
- 外在回报 (高): 这是散步的优势。你可以探索新的街道、看到不同的风景、感受天气变化、完成计步目标(一种量化激励)。这些都是具体、可见的外部反馈。
- 社会链接 (可变): 你可以一个人走,也可以约朋友一起。即使一个人,你也可能与路人、邻居、店主有眼神交流,这是一种微弱但存在的社会互动。你“身处世界之中”,而非完全隔离。
- 行动成本 (极低): 只需要一双鞋和推开门的动作。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、任何地点进行。
- 退出惩罚 (低): 如果是自己散步,惩罚也很低。但如果约了人,惩罚就会上升。
结论: 散步的等式是:P(坚持) ≈ (中等内在回报 + 高外在回报 + 可变社会链接) - (极低行动成本)
。这个等式的初始值通常为正,多个 “正相关性相加” 使其更容易启动和坚持。
人数对活动积极性的影响:责任分散模型
您关于人数影响的观察,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非常经典的现象——“林格曼效应” (Ringelmann Effect) 或称“社会惰化” (Social Loafing)。
- 少人数(例如2-3人):
- 个体责任清晰: 你的参与至关重要。如果你不去,活动可能就取消了。
- 高影响力: 你的决定直接影响结果。
- 高社会惩罚: 缺席会让同伴失望,这种“社交愧疚感”是一种强有力的惩罚机制。
- 模型表现: 在这个情境下,“退出惩罚”变得非常高,从而极大地提升了
P(坚持)
。
- 多人数(例如20人):
- 责任分散: “我不去,还有别人去”,个体的责任被稀释在群体中。
- 低影响力: 你的缺席几乎不会对整体活动产生任何影响。
- 低社会惩罚: 你的缺席可能根本不会被注意到,更不用说受到责备了。
- 模型表现: “退出惩罚”趋近于零,
P(坚持)
回归到只依赖于个人内在和外在回报,失去了社会链接的加成。
如何达到“正向的平衡”:策略性地设计你的“游戏”
理解了上述模型,我们就可以像游戏设计师一样,为自己设计一套能够长久玩下去的“单人游戏”或“小型多人游戏”。目标是:提升回报,增强链接,降低成本,设计惩罚。
- 为“内在游戏”增加“外在锚点” (Increase External Rewards):
- 量化进度: 使用App(如Keep, Headspace)追踪你的瑜伽或冥想时长、频率。看到连续打卡记录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外在回报。
- 创造仪式感: 购买一件非常喜欢的瑜伽服,使用特定的香薰或音乐。将这项活动与一种愉悦的感官体验绑定。
- 设定微小目标: 不要追求“内心平静”,而是追求“完成10分钟的冥想”。前者不可控,后者具体、可实现。
- 为“单人游戏”创造“社会链接” (Create Social Links):
- 寻找“责任伙伴”: 这是最有效的方法。找一个朋友,不必一起练习,但可以互相报告进度(例如,每天发消息说“今日已完成”)。这就创造了一个2人小组,将“退出惩罚”从0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。
- 加入小型社群: 参加一个线下的瑜伽小班课,或者一个线上的打卡小组。这里的关键是“小型”,老师能注意到你,同学之间也可能互相熟悉。这避免了大型群体的责任分散效应。
- 无限降低“行动成本” (Lower the Action Cost):
- 环境预设: 在前一天晚上就把瑜伽垫铺好,或者把第二天散步要穿的衣服放在床边。让“开始”这个动作的阻力降到最低。
- 降低最低标准: 告诉自己:“我今天只需要在垫子上坐1分钟”或“我只需要下楼走5分钟”。一旦开始,你很可能会坚持更长时间。这被称为“两分钟规则”。
- 设计温和的“退出惩罚” (Design Gentle Punishments):
- 承诺契约: 和你的“责任伙伴”做一个约定。例如,如果有人一周没完成任务,就要请对方喝一杯奶茶。这种有趣的、低风险的惩罚,效果远好于自我谴责。
结论:从“概率”到“均衡”
您提到的“概率”和“均衡”是非常精妙的词。一开始,坚持一项新活动是一个概率问题,受到各种变量的随机影响。而我们的目标,是通过上述策略,将这个不稳定的概率,转化为一个稳定的均衡状态 (Equilibrium)。
这个均衡状态就是:活动的综合回报(内在+外在+社会)持续地、稳定地高于它的行动成本,同时存在一个恰到好处的退出壁垒,使得“坚持”成为比“放弃”更自然、更容易的选择。
最终,无论是瑜伽、冥想还是散步,我们都不是在用意志力对抗人性,而是在利用人性的规律,为自己设计一个通往更好自己的、可持续的路径。您已经洞察了其中的关键,所需要的只是将这些洞察转化为具体的、可执行的策略。
看到一篇为什么我劝你不要练习正念冥想 ,虽然我并不感兴趣。